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9:37    次浏览
“寿司之神”小野二郎先生以近80年的工龄和不改的热情创造了世界上最好吃的寿司,那么在此为大家呈现二郎的寿司盛宴三部曲。(P.S.不想被深夜美食诱惑的童鞋可以直接拉到最后,有干货提供。)1部:经典菜色鲔鱼与斑鰶等经典海味会在第一部分呈现。 比目鱼 墨乌贼 竹荚鱼 鲔鱼赤身 鲔鱼中腹 鲔鱼大腹 斑鰶2部: 当日渔获这是一些季节特供,做法因鱼类有别,有生有熟,因鱼制宜。 文蛤 白魽(hān) 明虾3部:即兴表演 针鱼 章鱼 鲭鱼 海胆 迷你柱贝 鲑鱼子 星鳗 干瓢卷 玉子烧(今天认了好多鱼字旁的字)这一口口的,吃下去的都是二郎满满的心意(和你自己的钱)。当然,除了定制菜单,席间服务也是没话说。主厨记得每一个人的位置,通过性别、左右手等特征区分每一位顾客,为女顾客提供小份量的食物以确保大家在同一时间线上就餐,如果观察到有左撇子的顾客也会给予照顾,将寿司放在盘子的左侧。这些细节都是“因客制宜”的表现。吹了这么一波,有什么要损的吗?当然有。首先,匠人追求的完美是基于用户体验考虑的吗?不是。就餐者是匠人精神的受益者,而非出发点。匠人提供的服务,其思路的出发点在于寿司价值的最大呈现。他们在意客人能否第一时间吃下寿司,是为了让客人追求“旨味”这种只存在于主厨概念中的体验。客人心中没有“旨味”的概念,也自然体会不到其中的奥义。后知后觉的知道,“啊,原来那就是‘旨味’”,在他们心中只是多了一种抽象的概念而已,客人自身的就餐体验已经先一步发生,后提出概念与先前的体验间的通路已经被打断,无法连结,进而失去意义。而客人也自有品尝的标准。主厨定义的美味是单一的、静态的,而普通客人判断好吃与否,只在于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,即“饿不饿”与“开不开心”。道理很简单,饿了自然是什么都是佳肴;而期望值越高,失望或许会越大。这也许是一些人认为纪录片过度吹捧的原因之一。其次,为什么匠人精神值得讨论?对它的讨论意味着什么?匠人——“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人”被推到了神坛。二郎说,我只是想把寿司越做越好。而这样的人要么被封神,要么被认为是奇怪的人。而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,因为社会上缺少这样的人,使得匠人们自己也开始反思“我是不是很奇怪”。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认真做饭的厨师身上,还发生在性格开朗的游泳运动员身上。一件普通的事情被追捧乃至捧出天际,想想是我们脑子坏掉了还是人心坏掉了呢?最后,匠人之所以成为匠人,是因为他舍弃了生活中很多重要的角色。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同时,也失去了一些责任与担当。二郎不是一个好父亲,早年忙于工作的他对儿子来说像一个陌生人;而在儿子们高中毕业后,极力劝说他们走上捏寿司的道路。我们无法揣测儿子们内心真实的想法,抛开个人也,由社会制度上来说这算是匠人制度的缺陷,稳定社会分工的同时,也固化了社会阶层。而匠人能够心安理得的大背景也来自于社会的稳定,否则这种对完美近乎偏执的追求是没有条件支持的,也更不能被理解、追捧的。(噢,你们说寿司有什么好损的啊,我又没吃过( ?????_????? ))当然,说了这么多,二郎说过的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: 我们不在乎钱 微笑 ▼本文为北大新媒体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北大新媒体微信号:beidaxinmeiti微博:@北大新媒体长按二维码 识别加关注